当前位置:时尚乐 >

亲子知识 >育儿宝典 >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,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,孩子的世界是澄澈稚嫩的,解决问题是为孩子的发展扫清障碍,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每个家长都在操心的,了解孩子的差异性教你如何教育孩子。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1

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玩手机,而是作为父母的你们与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,外向的父母不懂自己内向的孩子,内向的爸妈不解自己外向的宝贝,因此就容易产生许多误解与摩擦。

一般,外向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内向孩子:

-他不够活泼,总缺乏自信。他胆子太小了,一点小事都能被吓哭。

-她不够勇敢,遇到新事物,总不敢去尝试。

-她见到叔叔阿姨不敢打招呼,不够大方,太认生。

-他就喜欢待在家里,都不爱运动,不像别人家的男孩子。

相反,内向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外向孩子:

-他性格太急,整天磕磕碰碰的,太冒失了。

-她太没规矩了,这么淘气又顽皮,都不像个女孩子。

-他嗓门大,要求多,聒噪个没完没了,能安静5分钟都已经谢天谢地。

其实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双方性格有差异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不可能每位家庭成员的性格都是相似或一致的。正是因为性格差异而大家需要磨合与变通,才让每个家都显得那么不相同与充满魅力。

所以无论孩子与作为父母的你们性格是否相同,尊重孩子的性格差异,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,孩子会成长得更自由更快乐。

|外向父母和内向孩子的性格对对碰

为什么许多外向父母会觉得和自家的内向孩子相处有些累?

外向爸妈做事快节奏,而内向孩子喜欢慢慢来,因此外向父母很容易感到不耐烦。

内向孩子对事物一般充满着深度的好奇心,喜欢刨根问到底,而外向父母一般不喜欢探索问题的根源,更偏爱结果论。

内向孩子聊天时会需要时间来思考如何应答,而外向父母习惯了边思考边回答,这样就造成了双方的沟通不顺畅。

外向父母喜欢玩乐,一般好外出。而内向孩子喜静,在人多事多的环境里,内向孩子容易感觉到疲惫与紧张。因此,很容易就衍生出许多矛盾。

外向父母和内向孩子相处的实用招

给他一些放松与冷静的时间

当孩子完成了某件事情的时候,不要急着想让他和你分享他的感受和表现。先让他自己理一理,等他准备好了再聊也不迟。

不要强行安排社交活动给他

有时候外向父母会觉得孩子与外人交流的时间过少了,总忍不住给他多报几个班,或者多安排几次和小朋友见面玩耍的活动,怕他会孤单。

但其实那才是他需要的,因为他感觉能自己探索的有趣事物太多,所以他才没有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交际与不同的活动上。外向父母这样做,反而会让他产生排斥心理。应该要遵循他意见,给他安排合适的活动,让他自己依据兴趣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就好。

|内向父母和外向孩子性格对对碰

为什么内向父母和外向孩子相处会觉得筋疲力尽?

外向孩子精力充沛、活跃度高、做事偏急躁,这让喜欢安静、性格平缓的内向父母很容易就感到心累,需要时刻关注着这外向孩子,以免他闯祸。

外向孩子很容易对内向父母的谨慎感到无趣,而内向父母很容易对外向孩子的活跃感到疲惫,觉得他们缺乏规矩,太顽皮。

内向父母和外向孩子相处的实用招

帮孩子订立规矩

针对孩子的特性,订立出对于他来说:什么是好行为,什么是坏行为。就像,对于内向的父母们长时间安静的待着或许很容易,但千万不能这样勉强自己的外向孩子,因为不能多动对他们来说太困难,因此不要把他们的多动症归类到坏行为的那一边。

当适合他们的规矩订立后,父母们就要坚守这基准。不要被自己温和的性格妥协了,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是认真的,他需要坚定的遵守这些明确的规条。

在自己的独处时间与陪他玩耍的时间中找个平衡点

外向孩子一般都会不停的想找人陪他玩耍,粘人程度一等一。但相反,内向父母一般喜静。这时候就可以针对外向孩子的兴趣,适量给孩子报一两个他喜欢的兴趣班,这样既能保持孩子玩耍的质量父母们也相对有了自己的独处时间。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

了解孩子的差异性2

性格的'差异:A型、B型和AB型性格

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斯曼首次提出“A型性格”并发现“A型性格”与“冠心病”之间存在相关关系——A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:热衷于竞争;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,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;控制欲望强烈,在任何地方都希望做领袖——B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:从容完成任务;随遇而安,即使参与竞争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;有秩序感和纪律感——很少有人属于纯粹的A型性格或纯粹的B型性格,大多数人的性格在A、 B之间,属于AB型性格——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

20世纪50年代末期两位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斯曼(Friedman,M.& Rosenman,R。)首次提出“A型性格”,并发现“A型性格”与“冠心病”之间的关系问题:

被称为A型行为的模式包括如下特征:(1)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,热衷于竞争。(2)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。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并为此不断超越自己;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任务之中。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。(3)控制欲望强烈,在任何地方都希望做领袖。

B型性格与A型性格完全相反。B型性格的典型特征为:(1)从容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寻找新的挑战。(2)随遇而安,内心平和,即使参与竞争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失败。(3)愿意服从他人的领导,有秩序感和纪律感。

A组被试长期为承诺、抱负和内驱力所牵制。而且,他们显然渴望在所有活动中都力争上游,不管是专业活动还是娱乐活动。此外,他们也承认有强烈的获胜欲望。B组被试与A组被试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不同,尤其表现在缺乏时间紧迫感上。B组被试似乎满足于他们的生活现状,而且不愿意追求多个目标并避免竞争性的情境。他们很少担心自身的提高问题,而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家人在一起以及参加非竞争性的娱乐活动。

结果发现,两组被试在临床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。A组中有28%的被试出现了明显的冠心病发病迹象,而B组中只有4%的被试有明显的迹象。

有关人的性格的研究一直在继续。相关的研究显示:人和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。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,可以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性格和B型性格两种主要类型。不过,很少有人属于纯粹的A型性格或纯粹的B型性格,大多数人的性格在A、B之间,属于AB型性格。AB型性格兼有A型性格和B型性格,是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综合。

有一种比较特殊的AB型性格,它是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比较完美的稳定的综合,可以称为O型性格。但是,所谓O型性格,实际上也还是AB型性格,它是特殊的AB型性格,最好称之为BA 型性格。

人的性格也许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相应的改变。教育者往往对“后天的影响”“环境的影响”尤其是“教育”的影响比较看重,也比较乐观。教育者往往愿意相信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他们相信教育能够改变人的智力甚至能够改变人的性格。教师的乐观是可以理解的。要是人的智力或性格不可改变,教育以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。

但是,改变人的天性(先天的性格)并不容易。“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”。

心理学界虽然也承认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,但比较而言,心理学比教育学更重视人的先天因素。为了探测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,心理学界比较看重双胞胎研究。

2007年10月28日新华网有一则有关双胞胎的报道:葆拉·伯恩斯坦和埃莉丝·沙因是一对双胞胎。她们1968年出生,出生后被分别领养。她们35岁时初次见面。

葆拉就读纽约大学,而埃莉丝就读纽约州立大学。两人在大学期间均修电影学。后来她们都选择了文艺工作。她们一个是制片人,一个是作家。

见面后,姐妹俩很快发现,尽管她们分离了35年,但她们仍从对方身上迅速找到许多共同点,她们发现俩人其实过着非常相似的生活。葆拉谈论孪生姐妹埃莉丝说:“她说话的节奏、她的面部表情,她的手势动作都和我一模一样,我们是绝对的双胞胎。”后来她们才知道,当初将她们分开的竟然是一项科学研究,研究者为了继续探索那个困扰几代科学家的研究项目——“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个更重要”。

另外一对双胞胎的“相似性”更令人不可思议。Kalat主编的《心理学导论》中讨论过这对双胞胎的现象:

1939年,一个贫穷的移民妇女生下了他们两个,他们生下来没几天就被不同的家庭收养。他们的养父母分别给他们取名Jim Lewis和Jim Springer。

39岁时他们终于见面。当他们见面时,Jim Lewis说看到对方就像“看到镜子中的我”。他们俩人的相似性令人惊叹:

他们都结过两次婚,他们的第一任妻子都叫Linda,他们的第二任妻子都叫Betty。

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很接近,一个叫James Alan,另一个叫 James Allan。

他们小时候都养过一条小狗,而且他们都把自己的狗叫 Toy。

他们住的房子的颜色和样式都很像,他们的屋后的花园里都有一棵树,并且都围绕树做了椅子。

这两个有关双胞胎的报道所隐含的信息是:双胞胎的先天因素是相同或接近的,这种相同的先天因素并没有因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得到改变。人的天性(先天因素)很难通过环境或教育而发生的影响改变。反过来说,后天的环境或教育并不能改变人的天性(先天因素)。

有关双胞胎的心理学研究还在继续,但这些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完全否定后天的环境或教育对人的影响。后天的环境或教育能够影响人的成长,这已经是一个常识,没有人怀疑这个常识。但是,有关双胞胎的心理学研究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,原因在于:它提示教育者,在教育孩子时,需要考虑孩子的天性(先天因素),尤其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。

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间,究竟哪个因素对人的影响更大?现在仍然没有定论。我们无法从双胞胎的个案来确认先天因素比后天因素更重要。个案不具有普遍性。我们不能因为个别双胞胎有 “惊人的相似”,就断言所有的双胞胎都有“惊人的相似”。

标签: 差异性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://www.shishangle.com/qinzizhishi/yuerbaodian/g3pglj.html